推荐语
2023年8月18日,第十届财经中国V论坛暨2023夏季品牌峰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为本次活动提供学术支持,并在本论坛上发布国发院平台经济课题组的新书《bet36365体育投注》。
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的主旨演讲整理。
提振经济的两种观点
关于宏观政策,我最近关注到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宏观经济的调节力度应该更大。
另一种则认为要采取一些结构性政策。
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
宏观经济政策简而言之就是需求端的周期性调节政策。
一般而言,如果需求比较弱,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一些需求,经济基本上能稳住。反之亦然,当经济过热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要适当收敛。
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就是短期需求端的管理,让经济活动变得相对平稳。
因此,最近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
结构性的政策主张认为当前经济的关键是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信心不足,缺乏信心就不愿花钱投资,也不愿雇很多人,长此以往会给经济扩张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第二种观点应该采用针对性更强的结构性政策。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
第一个说的是订单问题(需求侧),可以称之为宏观调节,第二个说的是信心问题(供给侧),可以称之为定向激励。
从最近落地的一系列政策看,两端都在用力。
比如在宏观调节方面,央行已经“降息”,其他货币和财政政策也在调整;另一方面,在结构性政策方面,各个政府部门都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我们称之为“政策组合拳”,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界的信心。
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政策的融合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最终一定会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
具体在哪个时间点,相关数据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向上改善?我认为还需要观察。
短期与中长期的侧重点
我个人的看法是,短期内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还可以再做提升,而中长期看结构改革政策更为重要。
为什么?
当前我国短期经济表现不佳,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去三年疫情期间,一些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受到很大伤害。
举例来说,很多老百姓的收入和就业在疫情期间受到影响,其后续开支自然也受影响。
最近几个月的情况表明,老百姓有消费意愿,但消费能力不强。在此背景下,消费很难强势反弹。
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国内订单不够多,再加上最近出口表现也不理想,很多企业对于扩张只能是有心无力。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果宏观经济政策能增加一些需求,企业的订单也可能随之增加,这对恢复企业预期和市场信心都有帮助。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宏观政策的力度应该更大,因为宏观政策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引导预期,倘若政策宽松的力度不够,市场可能会失望,反应速度也不会很快;如果政策宽松的力度非常大,政策效果或许也会很快显现。
2008年我国公布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不久之后国际国内市场上的铝、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价格明显上涨。很多分析师不理解,消费还没涨起来,但大宗商品的价格却先涨一步。
在当年的刺激计划中,有一个重要项目是电网建设。电网建设要用到很多铝,尽管当时只是宣布了政策,尚未开始执行,但市场立刻有所反应,经济也很快回升。
由此可见,有时宣布或采取一些力度较大的政策措施,对于直接改善企业的预期和信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中长期看,信心当然更加重要。如果企业和企业家没有信心,经济增长就会出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但还有一些特别具体的政策,最好能切实落实到底,让企业看到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所以要追求高质量发展,主要因为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外部环境和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政府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结合。国内经济的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这要求一方面要稳住并拉升需求,另一方面要提升供给质量。当前需求端的疲软令人担心。
在我看来,如果针对一些关键变量的政策能够对症,我对中长期国内需求的增长还是很有信心。
这需要几个前提条件:
1. 老百姓收入在GDP中的整体占比要大幅提升。
2. 老百姓之间,城乡之间和城乡内部的收入分配要变得更加公平。
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
倘若上述三个条件都能逐步实现,我们国内需求会越来越好。
要实现上述三个前提条件,供给侧最重要的就是提升经济活动的质量,其中的关键是经济增长模式要转型。
我认为转型的第一个落脚点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味模仿的做法,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只有创新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从贴牌转向自主品牌。
来源:北大国发院